与伊朗相关的影视剧作品集
更多-
德黑兰七冬
-
气息
-
HD
在月光下
2001年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单元最佳影片奖 2001年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、评审团奖 神学院学生赛耶德·哈桑即将升职做牧师,偏偏在就职典礼之前他的礼服被一个小男孩偷去了。于是他追踪到一个边远的郊区,那里的居民生活贫苦,从未见过牧师,对此知之甚少。最后,赛耶德学会了重要的一课:在宗教教义与艰难的生活现实生活存在着鸿沟,而这样的差异需要用情感去填补。雷萨-米尔卡瑞米导演在东京国际电影节致词时特别强调,他想告诉大家其实伊斯兰教是很爱好和平的宗教,而且也反对恐怖主义,并不是一种带暴力色彩的宗教。 与我们同根同种的亚洲人拍的这片子里,处处使我觉得亲切熟稔。年轻人憨憨而不知所措的表情、学校长者官腔却不乏真情的训导、暗淡而陈旧的店铺、城市角落里最卑微的人群、缓慢的生活,这一切都像是我们自己在成长路上所经历所看见过的。 他们多诚实,伊朗的贫困与落后历历地显现出来。可我敢说,这片子能打动的绝不止我一个人,也不止我们这些亚洲人。描绘贫穷而非展示贫穷,坦陈伤口而非哀矜伤口,伊朗的导演实在胜过我们某些所谓著名导演太多。
在月光下
-
HD
这不是一部电影
本部纪录片记录了伊朗导演贾法·帕纳西因“宣传反对政权”而被囚禁家中的生活片段。帕纳西把镜头对准自己居住的公寓,对准自己,记录下了自己生活的琐碎点滴。他在等待法院对他的最终判决期间的生活,无聊而绝望。禁止电影制作无疑意味着,他将长期无法从事热爱的电影艺术。影片忠实地记录下了帕纳西面对“艺术之死”后的痛苦与无奈,但最后一个镜头却定格在熊熊烈火中,永不燃尽。 2010年12月20日,伊朗官方宣布了一项震惊电影界的判决:“帕纳西先生因为参加反对伊朗政府的宣传活动而被起诉,他将在狱中度过6年,并被剥夺20年社会权利。其中包括不得制作或者指导任何一部电影,不得创作剧本,不得接受国内国外媒体采访,更不得离开伊朗”。这部经历千辛万苦的影片,终于几经辗转地被秘密装进优盘,带到了第64届戛纳电影节,并入选第36届多伦多电影节的大师单元。
这不是一部电影
-
再见
-
HD
骑单车的人
《骑单车的人》是由莫森·玛克玛尔巴夫执导的一部影片,该片讲述在战争期间,许多阿富汗难民纷纷逃到伊朗,但他们每每演绎着悲惨的故事。 《骑单车的人》主人公就是这么一个不幸的阿富汗难民,在伊朗,妻子病重,工作艰辛,备受歧视。为了攒钱治病,老实的男人想尽了一切办法,他接下了一个听起来很荒谬的活:骑单车表演,连续一个星期不能下车。主办者是一个利欲熏心的老板,为了牟利,他请来许多观众,把表演搞得声势浩大。于是小镇所有人纷纷关注起这场表演,下注打赌,俨然在观赏一场盛事……可怜的阿富汗男人在自行车上每天24小时不停的“表演”着,精疲力竭,但为了得到酬金仍然苦苦支撑,忍受着非人的痛苦。到了表演结束的第七天,他已经是一具行尸走肉。
骑单车的人
-
已完结
我在伊朗长大
电影改编自伊朗女插画家Marjane Satrapi的同名漫画,以自传的形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,反映了伊朗的社会变迁。 1979年之后,伊朗发起了伊斯兰教革命,社会动荡不安,革命的失败更使伊朗失去民主的希望,日渐保守,人民苦不堪言。九岁的Marjane早熟、敏感,她聪明地瞒过官方爪牙,迷上了西方朋克乐队和流行音乐,沉浸在自己的世界。 两伊战争爆发之后,伊朗的生活更加艰难,Marjane渐渐长大,越来越大胆的行为让父母担心不已,她14岁那年,被父母送到了奥地利上学。 在奥地利,Marjane身为一个伊朗人,不得不面对别人的歧视和自卑的情绪。当她终于克服了心理障碍,赢得大家认可的时候,爱情的伤痛和对家乡的思念,却使她决定回到父母身边。 此时的伊朗,依然经历着战火的洗礼,宗教对妇女生活的限制越发严苛,Marjane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应该在这个充满专制的国度继续生活下去。
我在伊朗长大
-
伊朗电影往事
-
深红的金子
-
HD
火线
1980年代中期的冷战时期,英国谢菲尔德市的居民露丝·贝克特和吉米·坎普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婚姻和第一个孩子的出生做准备,谢菲尔德是皇家空军基地的所在地,拥有主要的钢铁、能源和化工生产基地。但是苏联向伊朗进军,计划将其转变为苏联的卫星国。美国、英国以及北约和联合国的其他成员 愤怒地谴责苏联的侵略和军事活动,尤其是在附近的R.A.F.基地,露丝和吉米的家人忙于他们的日常事务,很少关注伊朗发生的事情,一个春日,没有任何警告,苏联用ICBMs袭击了英国——其中两个袭击了谢菲尔德,摧毁了大部分建筑和居民,但更可怕的是随之而来的后果——一个没有公共秩序的世界,没有干净的食物、水、电,也没有能力生产其中任何一种。露丝挣扎了10多年才在这个可怕的,贫瘠的,放射性的国土上生存……
火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