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文學相关的影视剧作品集

更多
  • 正片
    2016 其他 台湾

    再见原乡

    1955年的邱永漢、1968年的陳舜臣、2015年的王震緒,他們在不同年代的異鄉,以日本語書寫關於台灣、香港、中國為題材的小說,並一舉奪得日本通俗文學最高殿堂「直木賞」的殊榮。    本片以20年前留學台灣,醉心研究台灣文學的日籍教授岡崎郁子為經緯,藉由探討三位台裔作家寫的是日本文學或台灣文學為引,交互梳理台灣人與日本人之間的情結糾葛。在那個日本人不承認台灣有文學的年代,岡崎郁子以一個異鄉人的身分,研究二二八文學、並造訪了近百位的台灣作家。導演吳米森再以自己穿梭中國地方、東京、瀨戶內海、龍潭、香港、魁北克等地的旅途,企圖進一步以一種繁複交織的錯亂去再現認同的錯亂。

    再见原乡

  • HD
    1931 剧情 法国

    魔王

    演而優則導的瑪莉路易斯‧依莉貝以令人驚豔的光影戲法改編德國文學與音樂中的經典作品《魔王》。導演一方面結合自然場景、歌舞疊影與特技攝影,成功地詮釋歌德敘事詩中的奇幻想像;另方面也巧妙地運用蒙太奇式的剪輯手法,體現舒伯特藝術音樂中充滿動態感的創作調性。依莉貝以懸疑、獨特的視覺語彙成為開創法國有聲電影史新頁的代表人物之一。

    魔王

  • 已完结
    2009 剧情 日本

    怪谈餐馆

    日本怪談選集系列《怪談餐館(暫譯,怪談レストラン)》將被製作成電視動畫,並預定於今年 10 月開始播映。自 1996 年開始發行的《怪談餐館》是由日本兒童文學作家 松谷美代子擔任主編,以「恐怖但是有趣」的作品為主題,將日本的民間傳說、校園以及世界怪談編輯成冊,至 2007 年為止就出版了 50 集,受到許多中、小學生的喜愛。  而因為作品以「餐館」為主題,因此每集的動畫都將分為「前菜」、「主菜」以及「甜點」三段故事來播放,作品以小學六年級的「大空 AKO(アコ)」為主角,描述他與身旁的朋友所遇到的各種奇妙事情。

    怪谈餐馆

  • HD
    2021 传记 台湾

    台湾男子叶石涛

    本土作家葉石濤,是台灣文學領域的重量級大師。在台灣文學發展史中,他以先行者之姿,本著「台灣主體意識」前提下,率先寫出第一本有系統的台灣文學史《台灣文學  史綱》,不僅奠定台灣文學的地位,並成為後代台灣文學研究者的領航者。  在他六十餘年孜孜不倦的書寫生涯中,葉石濤經歷日治時期,以及白色恐怖的關押經驗,政治肅殺逼他低頭以小螞蟻哲學苟活於世;但對台灣作家命運的不捨與不甘心,卻  又鞭策著他在暗室一隅不斷與命運對抗,自稱「天譴」,永不停歇地書寫台灣以及個人的命運。  本片描述作家生命軌跡的同時,亦宏觀勾勒出台籍作家百年來在坎坷中奮鬥的共同命運。此外,更邀請年輕藝術家深入了解作家的作品後,分別以舞台劇、動畫、舞蹈劇場、落語等各式藝術表現手法,與作家的文本互相激盪出跨越時代的創作火花。

    台湾男子叶石涛

  • 正片
    2013 爱情 德国

    G调的玛瑙红

    根據Kerstin Gier的暢銷三部曲小說改變的電影「Rubinrot」 (Ruby Red)已在德國與俄羅斯上映。 講述了被家族時空穿越基因的煩惱的16歲小女孩,某一天突然莫名穿越來到19世紀的英國,展開了一系列的任務攻陷,並陷入一段錯綜複雜的愛情…是既哈利波特,暮光之城,飢餓遊戲之後的又一部青春文學改編科幻電影…

    G调的玛瑙红

  • 正片
    1975 动作 香港

    红孩儿

    由鬼才倪匡編劇,將《西遊記》中紅孩兒大戰孫悟空的情節活現銀幕。導演張徹處理文學巨著的手法相當老練,既保留了原著神髓,亦細緻安排各武打場面。故事講述牛魔王與鐵扇公主夫婦為吃唐僧肉,命兒子紅孩兒(丁華寵)對付孫悟空(劉中群)師徒。紅孩兒憑「三昧真火」屢挫悟空,後幸得觀音命龍女(張傳麗)協助悟空救回唐僧等人,更將紅孩兒點化,收其為觀音身邊的善才童子。此片弘揚回頭是岸的大道理,發人深省。

    红孩儿

  • HD
    1982 喜剧 日本

    转校生

    一夫和一美本是青梅竹馬的朋友,如今移居外地多年的一美回到故里成為轉校生,一段兩小無猜的感情眼看就要發生。只是神秘的事件讓一切都改變了,兩人正在發育的身體掉包,面對的身心困惑更是加倍。本來是一部性教育意味濃厚的兒童文學作品,搬上銀幕後變成了一部淡淡的青春物語。沒有故弄玄虛 的賣性別的差異,反而有種說不出的鄉愁。大林宣彥「尾道三部曲」的首作,拍廣告起家的導演十五歲那年在這裏旁觀《東京物語》的拍攝,難怪片中穿插的黑白畫面十分眼熟。(夏日國際電影節)

    转校生

  • HD
    2014 其他 台湾

    他们在岛屿写作如歌的行板

    回顧1950年代迄今台灣詩壇與文壇,瘂弦的參與及貢獻,幾乎可說是從一個人的身體力行,縮影了超過六十年的現代詩與文化史。  在創作上,公開發表詩作雖然只有12年(1953-1965),然而作品經典淬煉,經過好幾世代潮流的浪頭,仍傳頌不輟。在編輯事業上,從《創世紀》、《幼獅文藝》到《聯合報副刊》,前後45年編輯生涯開枝散葉,以特有的溫情、智識、人緣風度,前溯五四與日據時期文學傳統,從島內到海外,打造文壇盛世。  紀錄片《如歌的行板》從瘂弦現下在溫哥華的日常生活展開,描繪詩人「退而不休」的文學進行式:依據瘂弦廣結人緣的寬闊關懷,與林亨泰、林懷民、蔣勳、席慕容、吳晟、蘇偉貞、黃永武、馬森、阮義忠等好友,回憶詩、副刊與文壇種種,交織呈現詩人與華文文學界的綿密交流;與張默重回高雄左營眷村,同遊《創世紀》創刊與1950年代創作狂飆、抄寫禁書的「左營軍中廣播電台」、「高雄煉油廠圖書室」等場景;南下成功大學,踏訪「旭町營房」舊址,回憶初來台灣的軍營生活與文友結緣;和接任副刊編務的陳義芝一起到圖書館,翻閱昔年《聯合報》副刊檔案,回憶「副刊王」與「副刊高」(高信疆)競爭互動、合縱連橫的臺灣文學副刊盛世。同時,拍攝團隊也隨詩人重返故鄉河南南陽,回到童年住居與學校,踏勘古城人文環境,追索詩人生命與詩意的根基。  歷經大時代變遷、壯闊波湧的文學生活,在本片中藉著抒情詩般的動人影像,生動而優美地鋪展瘂弦的生命之詩,成就了超越「記錄」的傳記電影新風貌。

    他们在岛屿写作如歌的行板

  • 首页
  • 上一页
  • 1
  • 下一页
  • 末页